Web 3.0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里程

Web 3.0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里程

【明報專訊】與其說Web 3.0是互聯網絡世界的一個進化階段,我認為由其概念產生至萌芽過程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歷程,讓用家反映需求主導的改變而已。但事實上大多數NFT藝術家仍只可依賴中心化平台(除了OpenSea外還有18個類似的交易平台)來承諾稀缺性和初始出處。Vitalik Buterin等先導者主張實現更豐富多元的「去中心化社會」生態系統(DeSoc),那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還有待克服。

筆者成長於七十至九十年代,大學畢業前個人電腦才剛進入香港市場,可幸的是我出來工作時的場所都肯花錢購置電腦,文書試算表中文輸入法等應用都能邊做邊學。直至1993年開始香港科技大學提供撥號數據上網服務(SuperNet),眼界豁然擴闊,同時產生以往沒有的念頭——我與大學同學開始為企業製作公司網頁。

由搜尋引擎到資訊展示,這是單向接收資訊的Web 1.0時代。直至2004年新思潮開始席捲全球,當年在美國參加Web 2.0會議索價每位達2800美元,一班投資界大哥在閒聊新時代的網絡,當年潮語包括網上運作程式(web-based applications)、客戶產生的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新程式語言Ajax。凝聚社群吸納客戶數據成為賣點,大量金錢花在圍爐聚眾的推廣活動開支。Web 2.0從疊代(iteration)反饋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發展,成就了不少以社交網絡主導而產生協作商業模式的科技公司,這局面直至2008年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而轉變。

節省驗證程序 更安全快速完成交易

雖然Web 1.0只能讀不能參與,與Web 2.0歡迎用戶貢獻內容很不同,但是兩代技術架構都需要中央伺服器處理數據。Web 3.0的概念則建基於同一套的開放源碼及區塊鏈的分散式記帳技術,鼓勵開發者社群發展同一種算法的數據平台,所以各式各類的網上平台理論上是可以無縫無間地溝通,可以直接完成交易,省卻中間人的驗證准許的程序;亦因為是開源,無論人與電腦、手機甚至物聯網設備都可相互交流,名副其實的無處不在(ubiquitous)。而通訊基礎設施及物聯網設備已經成熟普及,區塊鏈技術廣泛應用在虛擬貨幣交易及開始在企業交易系統上使用,個人與企業對持有數位資產、去中心化網絡的認知與覺醒,這些條件都為Web 3.0建構成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Web 3.0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已在數據儲存、資產交易、社交網絡、多媒體創作等領域開始。針對銀行與保險業的去中心化應用,區塊鏈技術內的記帳方法本來是可提供更具透明度、更加安全加密的交易憑證,智慧型合約的算法更可預先設定交易條件而自動化執行合約,可惜不是有很多銀行或保險公司敢於全面引入以分散式記帳方式的去中心化技術架構。

如果仍然對以中心化伺服器處理數據交易依依不捨,金融機構可以考慮與創新型科技公司合作。最近遇見有本地初創企業打造了一個凝聚開發自動化交易系統編程專家的教育平台,一邊訓練大眾針對自動化交易系統編程,協助他們通過模擬測試的程序,另一方面把程式表現優秀的代碼以NFT形式掛牌,讓持牌證券商選購。能夠促成雙方(證券商及編程專家)合作是創新構思的第一步,能否完全去中心化、讓個人以至機構投資者將來可以不經中介機構直接下單投資,那就要拭目以待了。

回想Web 1.0時代,我們曾向保險公司推銷網頁製作服務,做了一些示範版面,專門介紹保險從業員的履歷及聯絡方法,保險公司高層回應說他們不需要這種宣傳渠道。當時的構思與現今的個人社交網絡有點類似,只可惜筆者的思維太前衞、自己的技術能力又不足,而流動數據基建還未進步,沒法子把概念實踐出來。經此教訓,我明白要把握時勢的機遇,先努力裝備好自己,考取金融科技師的認可資格是裝備過程的其中一個階段,持續學習增值是謀生必需的技能。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

[蔡明都 金科育律]

原文連結: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