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進化大趨勢的發展契機
蔡明都:ESG進化大趨勢的發展契機
【明報專訊】一般投資者以至普羅大眾對ESG的理解可能只是有關以環境保育、扶貧、管治等指標作為報告準則的規條,但ESG產生的歷史背景、時代趨勢等,都深深地影響ESG未來發展與存在價值,本文試圖從這些歷史因素整理出ESG的發展脈絡,引發讀者更深入研究ESG的興趣。
有文獻顯示,早在18至19世紀的歐美教會(Methodist & Quaker 「循道衛理與貴格會」)就開始以ESG原則注入日常營運投資。這可能是基於其宗教組織的理念、倫理道德的教義而編製的營運守則,例如有明確的條款不考慮那些以僱用奴隸來生產的企業為投資目標。1980年代開始有為數不少的西方企業投資者針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而發起的撤資運動,促成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並奠定公平人權的重要里程。
最早見於宗教組織編製營運守則
1989年3月24日的午夜,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當晚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於前往加州長灘的途中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1100萬加侖原油泄漏、2100公里的海岸線遭到污染,而清潔油污的化學劑又引致嚴重的食物鏈污染後遺。這宗事件被認為是當代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ESG的「E(環境保育)」 首先備受重視,世人開始積極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有關環境保育的議題。
1997年國際可持續發展權威、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三重底線的概念(Triple Bottom Line or PPP “People, Planet, Profit”),他認為一家企業所以能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到「以人為首、地球為次、利潤從後」。如果企業只單純追求盈利,而忽略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企業就處於消費者和全社會的對立面。ESG的「S(社會責任) 」開始成為企業要追求持續發展的指標。
三重底線 成企業持續發展指標
同年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亦因為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而正式成立。「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是世界上第一個倡議全球性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的組織,這個標準成為企業披露「非財務資訊」提供了一種通用語言,企業可以挑選出特定的資訊進行披露,應用場景門檻降低了,標準得以廣泛地被國際企業應用,在ESG的「G(管治責任) 」提升了企業治理的透明度,讓持份者更有系統地掌握持續發展的指標成效,方便比較分析。
當ESG的框架接近完成,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於2005年初與20名全球最大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共同建構的一個特殊合作計劃,透過倡議負責任的投資原則,致力促進可持續發展與財務業績之間的聯繫,《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 因此成立,目標是在2030年前聯同環球負責任的投資機構,努力打造可持續市場,實現全球共同繁榮。
2008年金融海嘯及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毫無疑問令公眾更關注企業管治、個人健康與公共衛生醫療設施。《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曾於2017年發表應對未來大趨勢的調查報告,協助機構投資者洞悉五大超級趨勢(The Five Megatrends)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及風險管理。調研結果發現,投資者普遍認為科技驅動力是最具影響力的趨勢,亦是他們最難駕馭的,其次是社會人口挑戰、環境挑戰、全球化及連通性、最後是新興經濟活力。當中「網絡安全與隱私」居於十大趨勢榜首,其次是「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數位化與物聯網」、「新金融科技」。投資科技相關的項目已是不容置疑的主流趨勢,大家不妨多加認識科技的應用場境,把握先機。
文章連結: https://bit.ly/3Lh2W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