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未扭虧 香港虛擬銀行何去何從?

自從香港的第一間虛擬銀行在20203月正式開業以來, 8家虛擬銀行不經不覺已經營運了三年。早前有報章報道指:有虛擬銀行因為業務需求需要增資,但是部份非金融業股東寧願股份被攤薄,也不願意再投入更多資金。甚至有市場傳聞,一間虛擬銀行的中資科技巨頭股東,有意轉讓股份。在在顯示虛擬銀行的經營情況,跟申請牌照、甚至是發牌時的預期不太一樣。在發牌之初,部份虛擬銀行股東公開預期,回本期大約3-5年。但是根據公開的2022年上半年財務數據,所有八間虛擬銀行繼續錄得虧損,由最少的7400萬元到最多的4.76億元。市場普遍預期, 2022年全年仍然未有一間能轉虧為盈。

2019年諮詢虛擬銀行發牌的時候,曾經有研究指出,當時23間香港持牌銀行當中,即使資產規模最小的銀行,仍然每年盈利2億至3億元,所以即使有新發牌銀行進場,應該仍然有利可圖。但是8家虛銀3年裏持續虧損,到底出現什麼問題?遇到的問題大致有3個:首先,香港市場規模限制比較大,未能同時消化8家新銀行;第二,8家虛銀開業時間從2020年3月到12月,基本上差不多同一時間一齊起步,同質化紅海競爭比較激烈;最後,到現在為止,金融創新產品付之闕如,大部分時間都是價格競爭,嚴重侵蝕利潤。

就以上問題,虛銀可以有3個可能解決路徑:

拓企業銀行服務 盈利能力佳
第一,香港傳統持牌銀行的盈利通常「三分天下」,即是3個業務條線:包括零售銀行、企業銀行、財資部(包括俗稱炒房的部門)。而且通常企業銀行的盈利佔比較大部分,但是現在的虛擬銀行主要集中在零售銀行部分,甚至有的只有個人客戶服務。8家虛擬銀行之中,只有平安壹賬通銀行從一開始就主打中小企的商業銀行服務,包括中小企融資服務,所以也是眾多對手當中存貸比率最高達到82%,2022年上半年虧損額最少只有7400萬元,有機會最快轉虧為盈的一間。所以今年開始陸續有多間虛擬銀行宣布展開商業銀行服務,但是更有盈利能力的是應該是展開企業銀行服務。

第二,傳統銀行盈利部分,大致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來自各類型貸款,從私人貸款、信用卡、按揭貸款以至面向企業的銀團貸款。非利息收入來源主要由財富管理服務,包括投資產品和保險服務中收取佣金。前者收入來源受包括外圍息口走勢,吸存和放貸比率等影響。例如美國加息步伐加快,香港銀行利息收入相對受壓。傳統銀行因為財富管理業務已經發展成熟,非利息收入主要靠客戶經理銷售團隊,相對增長穩定,比較不受市場環境因素影響。所以幾間頭部的虛擬銀行,包括ZA、livi、MOX,在去年底本年初高調表示會展開財富管理業務,也有一些已經成功申請證監會牌照。此外,香港政府去年10月底發表推動香港成為虛擬資產中心的政策,以及今年初證監會諮詢虛擬資產交易商條例,令本港的虛擬資產業界再度活躍起來,不排除虛銀也會很快加入虛擬資產交易服務。

融入大灣區 提升業務體量效率
第三,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香港金融界要做好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好融入內地國家發展大局,而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一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對於虛擬銀行不啻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機,與其聚焦於香港750萬人口,不如放眼於粵港澳大灣區8670萬人口;以虛擬銀行的金融科技提供包括遙距開戶服務,為大灣區居民提供跨境銀行、支付和財富管理服務,除了幫助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強大灣區境內境外城市互聯互通,同時亦大大提升銀行本身的業務體量和效率,加快改善財務表現。

以上幾個可行發展路徑將會是未來一兩年虛擬銀行轉虧為盈,突破盈利瓶頸的關鍵機遇,當然亦不排除有小部分未能跟上大局發展,將會選擇淡出甚至退出市場。

陳頴峯
IFTA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副主席

原文連結: http://bit.ly/3zLvg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