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 港有特別優勢
金融科技發展 港有特別優勢
統計顯示,現時已有超過600家不同領域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香港發展。香港金融發展局最近的研究亦指出,香港金融機構很難找到合適人才來填補科技相關的職位,尤其是在依賴公開招聘的情况下。需求最大的領域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剛好香港金融科技周即將在本月底舉行,這正是大好時機來向公眾剖析金融科技發展的方向與策略。
從傳統業務轉型為數碼化的流程是全球大小企業都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現今千禧世代的日常生活體驗與線上科技絕對不能分割,大部分年輕人對使用科技產品及服務沒有抗拒,而且很樂意去嘗試嶄新的體驗,未來還會有元宇宙、虛擬、混合實境的介面體驗,所以有些金融科技產品的設計,無論是色彩、使用介面等都會為了迎合這世代的口味而開發。好幾家虛擬銀行都在市場推廣宣傳獎勵計劃下,向客戶賦予任務模式的遊戲化介面,同類型小遊戲也可以在傳統大型銀行的信用卡App找到,還有一些手機應用程序連結客戶的個人數碼裝置,收集身體大健康數據以促銷保險折扣,當然亦有不少的贈券抽獎活動可以在App一鍵完成。
吸納並迎合千禧世代是遠因,更重要而關鍵的數碼化轉型催化劑,是來自優化營運成本及保持競爭力。傳統零售銀行業務是以低利息吸納市民存款,然後再以高利息借貸給有資金需要的企業或個人,實體店面已經逐步只服務大額存戶,基本銀行服務已經再無必要親身到銀行辦理,金融科技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是理論上是可以解決身分認證及網絡保安的事宜。用戶介面設計的工作還好可以找到外判商,但是其他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保險科技等也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基本技術,還有財富管理科技、監管科技、保險科技、支付科技、環境、社會及管治,以至跨境數據分析、海外匯款服務等都是要連貫客戶的交易數據與日常行為這些大數據的資料整合,這些已經超越了上一代銀行家的管理模式。所以銀行領導層對數碼科技要先有基本的認知及信念、確立數碼化轉型的方向使命、組織內部員工並賦以實權及責任、委任合適的金融科技專家機構來擔當改革項目管理者的角色。問題這就來了,貿然要求銀行內的資訊科技主管帶領一個團隊去轉型,並非如想像般容易。以前大學沒有教授金融科技的知識,市場自然就沒有相關的人力資源,於是最折衷的辦法是對外招聘人才。
港人才擁管理溝通優勢
按主要學科類別劃分的就學人數,就教資會資助院校的數據顯示,單在香港的八家資助大學今年(2021/22)可提供18,000多名商科和管理科的畢業生,而理學科的畢業生每年也有18,300多名,畢業於工程及科技科的學生是來自理大(6332)、科大(3976)、港大(3628)、中大(2602)及城大(2465),則合共有19,000多人。假設科技行業的工作是非常熱門的職位,就讀工程及科技科的學生應該是可以直接投身進入資訊科技、金融科技、甚至自組科技初創企業,餘下的兩類學科畢業生也可以通過自修或再培訓來進入金融科技行業。保守估計,把工程及科技科畢業生按六成、理學科按三成、商科和管理科按一成,能勝任金融科技行業的總供應人數理應可達20,600人。
如果有人認為香港科技人才不足,很有可能只是勞動人口成本結構的問題。去年8月份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了「未來的職場展望:香港可持續發展及數碼經濟下的金融人才」研究報告,內文第25頁說:「大部分寫代碼的工作已外判給廣州和印度等地,這些地區的勞動力成本約為香港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換言之,對於在編程或寫代碼方面感興趣的人,認清這一事實並知悉未來可能面對的競爭更為實際。」
香港人才優勢是項目管理的能力、溝通能力、擅於了解用戶需求和難處,然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並能應對不同持份者要求。長遠的人才規劃必須是充分發揮地區人才的優勢而以政策扶持行業發展。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5年前開始凝聚金融業界培育未來金融科技人才,我們一面對外學習西方金融科技的專業課程,同時自家開發符合香港、大灣區、以及亞洲金融科技發展的生態圈資源的核心課程。課程規劃正在進行中,期望明年落實執行,敬請拭目以待。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
[蔡明都 金科育律]
原文連結: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