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劃的因果與量子原理
雖然大眾對創業知識趨之若鶩,但初創企業顧問不是一門很賺錢的行務,原因是顧問費的水平不能定得太高,服務模式又與成果掛鉤。我必須發展其他收入,教學便是我的其中一項兼職。回憶我大學一年級時(1984年)選修了較易就業的會計系,管理學是其中一門我非常感興趣的科目。於是我在2003年開始在職業訓練局擔任夜校兼職講師,主要就是教導「管理學原理」。管理學是易學難精的知識領域,必須要有一定年資的工作體驗,最好是涉及跨行業跨部門的實際工作經驗,才會更掌握管理學原理的精髓。
入讀大學前,我自覺已經跨越了人生的另一階段,往後的重點目標應該是鍛鍊人際關係的技術。所以當時我沒有把學業成績定為首要的積效指標,而積極籌辦學生組織、策劃活動,都是為了實踐策劃力及執行力的運用。臨近畢業時,我才醒覺職場其實是非常重視分數與榮譽學位,這也許是我太天真的價值觀忽略了企業及社會的意識形態。
因為沒有在大學努力讀書,我反而用心建立了可靠的人際網絡。沒有優異的學業成績,但到了要找工作的關鍵時刻往往有朋友推薦出任。這種因果關係並不能被科學實驗來證明什麼樣的因會得出怎麼樣的果,但我已經重複完成好幾次這種因果關係的過程。不論宗教哲理或科學論證,我們都有心無意或有意無心地依循因果的關係生活。然而身處量子計算的時代,我認為整套職涯規劃原理的哲學邏輯可以視為「個人價值觀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糾纏」。我刻意用「糾纏」來形容這個現象,試圖超脫古典物理學的框框,讓大家的思維方法與量子物理學的術語拉近一點。
我的觀察是:職涯規劃常常強調個人技能與職場需求的配對。個人技能的鍛鍊與自己的才華、能力、興趣互相緊扣著,而職場需求的背後是社會意識形態產生的文化信念規條。個人的價值觀是從生活體驗點滴地累積沉澱形成的,而圍繞人的生活元素包括社會文化、地域氣候、時代政治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獨特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可以是很自我的,但意識形態是以社會集體意識構成的。縱使不願隨波逐流,但社會的意識主流是學業成績優異與高薪職業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系數」。活在充滿競爭的學制年代,家長們若能負擔得起費用也會踴躍為子女報名補習班。追求高分數取代了渴求知識探索的熱情,因果關係偏向為滿足社會意識形態而設定,整體的價值觀便逐漸失去了多元化的特色。每個人有權選擇不同的職業路向,要符合主流社會意識還是特立獨行,只要堅持初心熱誠,惟精惟一,終點最後都是康莊光明的。
蔡明都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學術及資歷認證諮詢委員會主席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ZQS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