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機遇

劉國俊: 碳金融的機遇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又稱Fintech)帶動全球金融服務不斷創新,亦正改變營商模式及用戶對金融服務的期望。雖然金融科技有多個不同含義,但現今一般涵蓋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和大數據在支付、結算及交收、存款、借貸及集資、保險、投資管理及市場支援方面等的應用。

本文介紹金融科技的一個新範圍:碳金融;其實碳金融可算是綠色金融的一個分支,但也是最具潛力,在筆者的定義更是金融科技的一種新模式。單說綠色金融,已經包羅萬有,其範圍包括綠色技術及碳資產的金融投資及服務。當中綠色技術包括有助於向淨零碳(內地叫「碳中和」)經濟轉型,包括但不限於城市科技、智能城市、房地産科技、電動汽車(EV)、燃料電池(Fuel Cell)、清潔能源、物聯網(IoT)、自動化、智能製造、智能建設及碳捕獲、應用與封存(CCUS)等。

碳資產雛型

碳資產是指一個具有價值屬性的對象身上體現或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於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以下是碳資產的例子:以往種植蘋果樹森林,它的森林產值就是收成的蘋果產量; 現代新種森林或保育工作,它既沒有森林的產值,但可以藉著光合作用吸收大氣層二氧化碳的能力來做評估,然後交給國家或指定的機構發出(碳吸收量,以噸為單位)的証明(carbon credit),這証明可以類似商業票據的運作及管理,也可以轉售或留代石化能源的汽車或企業對沖(offset)自身的碳排放使用。這就是碳資產的雛型。

碳金融帶來的機遇

整個碳金融行業正在發展的初期,單在發展碳資產方面已經需要大量人才,還有碳排放管理,碳審計,第三方認證等,人才需求不斷上升。現在更有碳資產的金融服務也在爆炸性發展中。中國証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22年4月12日把碳資產制定碳金融產品的標準,碳金融產品分類的基礎上,制定了具體的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既遵循了標準化、國際化的原則,又充分考慮到不同機構在實施應用過程中的差異性、複雜性,力求對機構在開發、實施碳金融產品過程中提出要求,同時為碳金融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2021年4月15日,易綱行長在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召開的「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上透露:預計中國到達2060碳減排到需投入136萬億元人民幣。政府出資引導是必然的,但更大的來源是社會資本,特別是「碳金融」。香港特區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一直與中國內地經濟互惠互利,1993年開始的國企上市是第一春;2006年開始的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是第二春;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科網「大咖」陸續上市是第三春;「碳金融」將是第四春!我們也為迎接第四春做好的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