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到混沌的職涯發展理論

延續上文提及我的職涯規劃之因果糾纏關係,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而未能配合職場主流意識形態之所謂好成績就是人才的這個固有觀念,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因果關係。因為在學時期非常積極交朋結友而營造了一份親和力及良好的溝通技巧而被老師賞識推薦到房地產企業擔當財務會計的工作,這是第二個因果關係。之後兩次轉職都是因為工作表現得到朋友推薦而獲得雙倍加薪的財務主管職位。

當時的我也以為自己只適合當會計財務的工作,直至被幾位中大師兄遊說而創立了獵頭公司。生活從此脫離了舒適圈,而我亦要非常辛勤地拼搏,努力找生意的日子持續了最少6年,直至沙士之年業務結束。這次經驗成了第三個因果,迫我重新評估自己還有甚麼本事可以謀生。當時的我沒有捷徑賺取更多收入,但我有時間去服務社群。於是自薦為青年創業計劃當導師,因而得到青協幹事推薦到貿發局演講有關天使投資的主題。演講完畢遇見區教授,因而被招募為創業研究中心兼職籌備社會企業挑戰賽,這是我職涯的第四個因果。

在中大工作了6年做出了一點成果,因而被跨國企業委任我籌辦全港地區的創業計劃,這是第五個因果。當時的創新創業風潮席捲全國,而我因為創業計劃表現出色而被跨國會計師事務所邀請加盟到北京開拓創新創業中心,這是第六個因果。適逢大灣區的概念冒起令我有意回港而被一位中大校友推薦而創立了這個具有香港特色而專責投資早期初創企業的家族企業基金,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因果。

一連串因果事件在特定的時空人物場景的相互作用可以引發千變萬化的可能性。Professor Robert Pryor 及 Dr. Jim Bright 自2003年開始構思「職業發展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CTC),他倆試圖從混沌理論衍生出一個職業諮詢框架。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原本是專門研究動態系統的行為如何被初始條件所影響的數學分支,主旨是同一樣的起始條件的細微差異也可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在物理學中,混沌理論用於研究看似隨機或不可預測但實際上受確定性法則支配的系統 。混沌理論更準確的術語是確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因為它將兩個熟悉且通常被認為不相容的概念相連接,形成一個悖論的邏輯。第一個是隨機性或不可預測性,例如氣體中分子的軌跡或某個人群中特定個體的投票選擇。第二個概念是確定性運動,是指遵循確定性法則的運動。例如,牛頓定律描述了物體如何受到力的作用而運動。

職業發展混沌理論(CTC)框架以3個概念為基礎:一、審查和重塑客戶期望;二、探索和解決職業發展問題;三、鼓勵和賦權職業諮詢結果。職業混沌理論提供了一個全面概念化的主張,先把個人經歷融入至一個開放式的社會系統,同時與其他複雜的社會因素(如家庭、社會、文化等)互動結合。隨着系統的不斷變化,每次互動產生的效果都會重新組織。在職涯軌跡的複雜性、偶發事件(亦可被視為機會)以及個人在其工作生涯中經歷的變化都是CTC的標誌性元素。

「因果關係論」概括了生活哲學的奧義,「混沌理論」表彰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科學觀,兩種學說理論殊途同歸,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心態,在適切的時機好好把握,正向的命運際遇必然可達。

蔡明都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學術及資歷認證諮詢委員會主席

原文連結: CTgood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