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個人職業風險管理系統

2000年時我已經是互聯網周刊(Internet Weekly)的專欄作者,我的作者介紹是「一個崇尚科技可改變人類生活,抱着 ”沒有互聯網的家不是家” 的信念,從事科技融資及獵頭業務的中堅分子。」17年後,我開始參與投資科技企業,亦見證科技實在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將淘汰不少職位。

科技與企業架構一直在舞動
在分析科技如何改變工作流程,先要了解企業運作的原理。回想我在大學一年級(1984-85)有兩個課堂最有深刻印象,一是何順文教授問我未來控制電腦的方法,我當時的答案是眼球追蹤技術。第二個回憶是在「管理學原理」課堂,潘偉強博士把企業組織架構及流程在投影機呈現的影像。假設現今大部分企業仍然都是以經營生產或貿易生意為主,以往主要執行生產或貿易業務的技術人員、銷售及推廣的人員、物流倉庫的人員、會計及財務人員、行政及人事管理等部門,動輒二三十人才算是有點規模。勞動力是基本的經濟結構推動因素,也是企業經營的一大成本。節省成本的目的是要累積財務資本,以應對市場競爭對手及擴充業務時有充足的資源運用。

但是現今最頂尖的科技,人工智能及智慧型檢測及機械設備的急速發展,可以把企業的流程精簡到只需要核心決策團隊管理操作平台,而生產交付至找客戶的過程都有機會由第三方軟件及平台服務提供者完成。只要好好規劃採購合適的硬體設備及軟件平台,輔以恰當的訓練及工作指引,很多現存的工作流程都可以消失。例如:業務收益無現金化,完全透過電子錢包收取直接到帳,再以人工智能辨識核對金額及客戶資料,會計及財務入帳的工作便可以完全被省略。行政及人事管理等部門所走的企業內部流程都可以無紙化區塊鏈技術配以人工智能完成。宣傳推廣也可以委托專業線上平台代辦,業務訂單流程可以自動化、物流倉庫的人員也可以被機器人及自動登記的系統取代運輸倉庫管理也可藉第三方物流完成。企業只需要集中銷售及管理生產業務等工作,精簡的架構讓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從而建立領導的地位。

科技及突發事件令鐵飯碗工種消失
以往大學畢業生們都傾向往大企業找工作,主要原因是認為大公司業務龐大,會有不同工種可以調職,而工資相對可能會比中小企較高,工作崗位又會較穩定,而且大企業一般都會有入職培訓,也可能有明確的人力發展政策栽培人才,讓員工可清晰地規劃發展路線。然而,科技已經令企業架構精簡,就算把業務做大了也不一定要按比例增加人手。加上突發性的事件衝擊,例如傳染病大流行、地緣戰爭、天氣變化引致的災難等因素,當遇上經濟衰退來臨,大企業就可能要無奈地裁員。雖然削減人手可以被形容為「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但在企業形象上始終會產生負面影響。科技也可能令工種趨向專責項目化,即是以準確完成任務交付後即結束工作關係。中短期合約的工作模式成了主流。企業都已經為應對科技及突發事件而做好風險管理,當今應該可能再沒有猶如鐵飯碗的工種。天災人禍加上科技衝擊,大學生應如何自處?

做好個人的職業風險管理
我建議大學生及在職的年輕人都要做好個人職業風險管理。所謂個人的職業風險管理是指個人在職業生涯中,通過對職業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控制,來規避或減少職業風險對個人職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具體來說,個人職業風險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識別職業風險:了解自己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影響。
  2. 評估職業風險: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價值觀,評估自己面臨的職業風險。
  3. 制定職業規劃: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包括短期和長期目標。
  4. 提升個人能力:通過學習新技能、獲取新知識和經驗,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應對職業風險。
  5. 建立人脈網絡: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以便在遇到職業困難時獲得幫助和支持。

當中提升個人能力及建立人脈網絡,是無時無刻都要鍛鍊的能力與技術,趁年輕時越早開始越好,就算年紀大了也要鼓勵自己不斷學習進步,與時並進。因為你不能預測自己甚麼時候會被淘汰,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交圈子和不同範疇的行業知識,以便在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蔡明都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學術及資歷認證諮詢委員會主席

原文連結: CTgoodjobs